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发病率逐年增加,WHO已将其定位为一种重要的疾病,它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。国内调查显示,2002年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2.8%和7.1%,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2亿7千万人口,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治疗的总费用高达100亿人民币/年,这在大中城市尤其明显,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北京地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达36.4%和13.5%。在美国,64.5%的人群处于超重、肥胖状态,防治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费用迅速增加,2003年花费达750亿美元,2006年花费则增至907亿美元,2009年报道每年花费高达1470亿美元。
肥胖可引起高血压(肥胖者发病率为25~55%)、糖尿病(肥胖者发病率为14~20%)、冠心病(肥胖者发病率为10~15%)、高脂血症(肥胖者发病率为35~53%)、睡眠呼吸暂停(肥胖者发病率为10~20%)、抑郁症(肥胖者中发病率为70~90%)等,其它还包括肿瘤、不育症、结石等与寿命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疾病。特别是肥胖达到病态性肥胖时(BMI超过40),其死亡率会急剧增加。肥胖及相关疾病越来越被重视,随着科学技术进步,肥胖诊治有了较大发展。
发病原因
根据肥胖病因的不同,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。单纯性肥胖无明确病因,可能与遗传、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。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,在所有的肥胖中,99%以上是单纯性肥胖。这种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。任何因素只要能够使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,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,这些因素包括年龄、进食过多、体力活动过少,社会心理因素,遗传因素、及脂肪组织特征等。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。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%。根据引起肥胖的原因,又可将继发性肥胖分为下丘脑性肥胖、垂体性肥胖、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、库欣综合征导致的肥胖、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等,分别因下丘脑、垂体、甲状腺、肾上腺和性腺疾病而致。医源性肥胖即有些患者的肥胖是服用了某些药物引起的,一般把这种肥胖叫做医源性肥胖。能够引起医源性肥胖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(可的松、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)、酚噻嗪、三环类抗抑郁药、胰岛素等。另外,如果颅脑手术损伤到下丘脑也可以引起肥胖。由于医源性肥胖的病因很明确,所以有人把医源性肥胖也归入继发性肥胖之内。
疾病分类
根据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,肥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。腹部型肥胖又称为向心性肥胖(临床规范名称为中心性肥胖)、男性型肥胖、内脏型肥胖、苹果型肥胖,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,四肢则相对较细。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,又称为非向心性肥胖、女性型肥胖或者梨形肥胖。腹部型肥胖患并发症的危险性要比臀部型肥胖大得多。
另外,按照发病年龄的不同,可以把肥胖分为幼年起病型、青春期起病型及成人起病型肥胖。
病理改变
引起单纯性肥胖病理改变的主要体现在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、体积增大,这种体积增大是细胞内的脂滴堆积的结果。按照病理改变把单纯性肥胖分为两类:增生性肥胖和肥大性肥胖。增生性的脂肪细胞不仅仅体积变大,而且脂肪细胞的数目也有所增多;肥大性肥胖的脂肪细胞则只有体积变大,而数目变化不大。幼年起病型肥胖都是增生性肥胖,而且患儿的脂肪细胞数目一生都难以减少。幼年起病型肥胖的孩子中,有80%到成年后依旧会发胖。青春期起病的肥胖多为增生肥大性肥胖,他们的脂肪细胞数量多,体积又大,也就是说他们的脂肪细胞即长数又长个,减肥的困难程度介于幼儿和成人之间。而成年起病性肥胖多以肥大性肥胖为主,理论上讲,减肥相对比较容易。也有一部分成人是增生性肥胖。
病理生理
1、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
(1)对血压的影响: ①肥胖者的血液总量增多,心脏的输出量增多,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多,造成肥胖者血压高;左室肥大与循环血容量增加、前负荷加重,为了适应这种状态,心脏会相应的增加心脏的收缩力,当心脏不堪重负时,它就再也无法正常的泵血,出现心功能衰竭;②肥胖者往往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堆积,心室肌可能发生代偿性肥厚,而肥厚心肌的弹性就会下降,心脏本身得到的血液供应也不充足,心肌收缩力下降。造成心脏功能的进一步下降;③肥胖者经常多食,他们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高于不胖的人,高胰岛素血症能够刺激交感神经,使得血管收缩,从而增大了血管的外周阻力,造成血压升高,增肌心脏负荷;④肥胖者往往同时合并血脂与血糖异常,更容易发生动脉硬化,而变硬的血管难以随着血液的排入而扩张,结果导致血压升高,斑块堵塞血管出现心肌缺血、心梗、脑梗,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。
(2)对血脂的影响: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、高甘油三酯血症、LDL、VLDL异常增高以及HDL的降低。肥胖者容易患有高脂血症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:①进食脂肪过多;②体内脂肪存贮过多;③高胰岛素血症可加重血脂异常症;④血脂的清除能力下降。血脂异常的引起主要危害是动脉粥样硬化,可引起冠心病、脑血管疾病等。
2、肝脏病变
脂肪肝又称为脂肪肝变性,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内形成的一种疾病。肥胖者,甘油三酯的合成和转运之间的平衡出现了异常,一方面肥胖者脂肪酸的摄入增多,所以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也增多;另一方面,肥胖者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过高,导致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于输出到血液中,所以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内,结果就形成了脂肪肝。脂肪肝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、肝硬化。
3、糖尿病
肥胖的人群中,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,可以高达普通人群的5倍以上。在2型糖尿病人中,80%都是肥胖者,而且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,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。腹型肥胖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的人,腰围/臀围的比值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。肥胖者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了“抵抗”,血液中的葡萄糖很难进入细胞,这就是胰岛素抵抗现象。早期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虽然还能正常,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,胰腺就会大量的分泌胰岛素,造成肥胖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大大增加,这就是所谓的“高胰岛素血症”。肥胖早期还可以通过高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水平,但是随后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逐渐衰竭,胰岛素的生产渐渐不能维持血糖的正常范围,于是出现了糖尿病。
4、肿瘤
肥胖者比瘦人更容易患许多癌症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,肥胖妇女更容易患卵巢癌、子宫内膜癌、膀胱癌和绝经后的乳腺癌。男性肥胖者则更容易患前列腺癌。肥胖者,不论男女都更容易患结直肠癌。
5、呼吸睡眠暂停
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以睡眠时反复呼吸暂停及呼吸浅慢、胸腹活动增强、严重打鼾、白天嗜睡为特征的一种疾患。肥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关系非常密切。在肥胖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约为50~70%,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2~4%。主要是因为⑴肥胖可增加颈部、上气道脂肪或软组织的沉积,使得上气道解剖结构狭窄,睡眠时上气道更易塌陷、阻塞。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那发现,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与颈围关系密切,颈部脂肪沉积越多、脖子越粗,越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;⑵肥胖患者胸腹部脂肪沉积引起呼吸负荷增加、胸廓顺应性下降、膈肌上抬,可以影响患者睡眠状态下的呼吸功能;⑶睡眠呼吸暂停与肥胖互相加重,形成恶性循环。
疾病预防
我们将肥胖的预防分为三个层面:防止肥胖的发生;预防肥胖导致的合并症;防止合并症带来的危害。因为肥胖一旦发生,再想校正就比较困难,因此预防肥胖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。一般来说,预防肥胖需要从肥胖的发生原因做起,因此预防肥胖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提高对健康的认识: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,了解人在婴幼儿期、青春期、妊娠前后、更年期、老年期各年龄阶段容易发胖的知识及预防方法。父母要协助小孩控制体重,慎防日后发生肥胖。
饮食平衡合理:采用合理的饮食方法,做到每日三餐定时定量,科学安排每日饮食,如饮食不过油腻,不过甜和不过多,宜适当增食蔬菜和粗粮,少食肥甘厚味、多素食、少零食。
加强运动锻炼:经常参加慢跑、爬山、打球等户外活动,既能增强体质,使形体健美,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。减肥的人群要注意减肥速度:轻度肥胖者可每月减重0.5~1.0kg,中度以上肥胖可每周减重0.5~1.0kg。
生活规律: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根据年龄不同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,既要满足生理需要,又不能睡眠太多。
保持心情舒畅:良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运行,对预防肥胖能起一定作用。
|